清同治五年《远安县志》专就莲花米载:“邑米行沙市、汉口,米质上等,价高数码。”因其色泽鲜润、品质优良被选为贡米,盛誉殊荣至今不衰。
传说古时洋坪镇一山岗名为黄泥岗,迫于生计,一对当地小夫妻在岗上挖出口堰塘,既可以蓄水灌溉农田,也可养鱼种藕改善家境。这一行动很快得到四周邻居效仿,于是,黄泥岗上就有了成片的堰塘和成片的莲藕,每到盛夏,满塘盛开的莲花四处飘香,塘里鱼儿跳跃。黄泥岗村民的小日子是红红火火。数年后,厉王游驾到此,看见满塘莲花绽放美景,连说此地名黄泥岗欠妥,忙传旨改名为“莲花岗”。
到了康熙年间,莲花岗出了一名少年叫肖烨华,天资聪慧,读写理算样样精通,只可惜造化弄人,每去赴考都名落孙山。他也并不气馁,安心劳作。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摸索出一套栽种水稻的方法,还将稻田和荷塘相间搭配,莲花和稻花同时开放时,两种花香相互沁入,竟结出了莲花般润洁而芳香的稻米,成了莲花岗的一绝。肖烨华还专为此撰写了一篇题为《说稻》的精辟论文,此文章在民间流传开来,传到了康熙耳中。一年的秋季,康熙帝到湖北视察,召见远安的县令稽查莲花米的虚实。康熙见过肖烨华,尝过香喷喷的莲花米饭,赞不绝口。当即案书“远安莲花,稻米状元”,随赐肖烨华官五品,专管农事,鼓励农耕,扶持贫困。此后,当地为了感谢皇恩,每年都向朝廷进贡莲花米数十石。就这样,洋坪的莲花米逐渐成了华夏的精品,现已注册成“莲花岗”等品牌。